古陜州城門
在今陜州區境內,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生息繁衍。新石器時期(距今6000年前)就出現了較大的部族群落,主要分布在今陜州區西張村、菜園、窯頭、人馬寨、張汴、西王等地。
公元前21世紀至16世紀,今陜州地是夏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。公元前16世紀至11世紀,陜地屬商朝。
公元前11世紀,周滅商,分封焦國、虢國于陜境,陜地先后屬焦、虢。爾后,陜地成為西周初期兩大統治區域的分界線。“自陜以東,周公主之;自陜以西,召公主之。”
公元前775年,“虢人滅焦”,陜地歸虢。公元前655年,虢國為晉國所滅,陜地屬晉。公元前453年,韓、趙、魏“三家分晉”,陜地分歸魏國。
秦惠公十年(公元前390年)置陜縣。此后,秦國與魏國在陜地多次征戰,陜地時而屬秦,時而歸魏。公元前225年,魏國被秦國滅亡,今陜州地域從此歸秦,隸屬三川郡。
西漢時,陜縣歸弘農郡。
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(487年)置陜州,之后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陜縣均屬陜州。
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陜州改升為直隸州。
民國二年(1913年)廢陜州置陜縣。民國十七年(1928年),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管轄。民國廿一年(1932年),屬河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管轄。其間陜縣均為行政公署駐地。
1949年5月,陜縣解放,歸屬河南省陜州專員公署管轄,為陜州專署駐地。
1952年4月,陜州專區撤銷,并入洛陽專區,陜縣歸洛陽專區管轄。
1959年底,黃河水利樞紐工程——三門峽大壩動工興建,陜縣并入三門峽市。
陜縣縣委辦公舊址
陜縣政府辦公舊址
1961年10月與三門峽市分開辦公。1962年3月恢復陜縣建置,縣委、縣政府設于三門峽市,隸屬洛陽專區。
1986年4月,撤銷洛陽地區,三門峽市升格為省轄市,陜縣歸三門峽市管轄。
1994年5月,陜縣政府遷至大營鄉溫塘村。
2016年1月6日,三門峽市陜州區掛牌成立。
陜州區區委區政府行政辦公大樓